七月流火

七月流火 與炎夏無關

「七月流火」,非但不是形容天熱的,而且恰恰是形容天氣轉涼的!

「七月流火」一詞出自《詩經‧豳風‧七月》:「農曆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曰觱發,二之曰栗烈。無衣無褐,何以卒歲?」七月黃昏,可見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移,暑熱開始減退,天氣開始轉涼;到九月天就冷了,該準備寒衣,要多穿衣裳了;十一月北風呼呼響,十二月寒氣刺骨寒。粗麻衣服沒一件,怎能熬過臘月寒天呢?可見,「七月流火」沒有天熱的意思。

「七月流火」中的「火」,不是指「火熱」、「炎熱」,而是「毀」的通假字,也應讀「毀」音,指天蠍座中的「大火星」。大火星簡稱火、火星、大火,也叫辰星、商星,天文學上稱之為「心宿二」。此星高掛蒼穹,逐漸西移、流墜的時候(「流」,有流動、墜落之意),天氣就開始轉涼了。古人觀察到了這一天相變化,於是就唱出「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」

大火星之所以為古人所注目,是因為它是天蠍座中最亮的一顆星,它發出了火紅色的亮光,極為耀眼。古代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大火星等日月星辰之運行,逐漸摸索出了天相與時令的變化規律,從而以大火星等天相變動,來確定農時,指導當時生活和農業生產。

清代學者顧炎武在《日知錄》中說:「三代以上,人人皆知天文。『七月流火』,農夫之辭也。」此明確點出了古人天文知識的普及性,而且「七月流火」一詞,就是與農民生產有關,是農民總結出來的「土語」。

大火星黎明時出現在東方,時令正好是「春分」;日落後看不見大火星在西方,時令恰好在「秋分」。古人對大火星的這一變化規律非常熟悉,於是,很早便設立了「火正」這一官職,《左傳‧襄公九年》中載:「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,祀大火,而火紀時焉。」

《左傳‧昭公元年》也有類似的記載:「昔高辛氏有二子,伯曰閼伯,季曰實沈……遷閼伯於商丘,主辰。商人是因,故辰為商星。」「火正」的主要職責就是常年觀測「大火星」的位置變化,「授民以時」,以便安排農業生產。

綜上所述,「七月流火」,它是天氣轉涼的一種信號,是「知暑漸退秋將至」;用來形容夏季天氣炎熱,完全是成語誤用。

【文化百科】 七月流火 與炎夏無關 (merit-times.com)

李清照

李清照(宋代女詞人)

李清照(1084年3月13日-1155年) ,號易安居士,宋齊州章丘(今山東濟南章丘西北)人,居濟南。  宋代女詞人,婉約派代表,有「千古第一才女」之稱。
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,早期生活優裕,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,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。 出嫁后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。 金兵入據中原時,流寓南方,境遇孤苦。 所作詞,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,後期多悲歎身世,情調感傷。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,自辟途徑,語言清麗。 論詞強調協律,崇尚典雅,提出詞“別是一家”之說,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。 能詩,留存不多,部分篇章感時詠史,情辭慷慨,與其詞風不同。
有《李易安集》《易安居士文集》《易安詞》,已散佚。 後人輯有《漱玉集》《漱玉詞》。 今有《李清照集》輯本。 

6月6日斷腸時

距今77年前,也是二戰砲火尚未停歇的西元1944年,在6月6日午夜過後,一場據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多動員的兩棲登陸作戰,於法國科唐坦半島(Cotentin)的諾曼第(Normandie / Normandy)一帶展開,這場今日被譽為自由盟邦與獨裁軸心的終日之戰,正是我們相當熟悉,發生在歐陸西線戰區裡的「諾曼第登陸戰」(Invasion of Normandy)!

早在四年前納粹吞併法國,建立傀儡政權,希特勒魔爪亦恣意在歐陸逞凶,逐步進逼大西洋之際,以美國與英國為首的盟軍,即不斷思索著該如何進行登陸反攻的作戰計畫,更藉由發布最高機密的「D日」(6月6日),來作為挺進西北歐的「大君主行動」(Operation Overlord)開始日,其間盟軍也安排多次的實戰預演。但在西元1944年4月27日於英國沿海的一場模擬演習中,盟軍部隊竟真的遇上了德國魚雷艇的突襲,結果不幸造成638名美軍官兵的喪生,更讓參謀們誤以為D日的情報已經外流,差點就要被迫放棄反攻行動…

所幸,藉由雙面間諜賈西亞(Juan Pujol García)所發動的欺敵策略奏效,用虛構的間諜網迷惑德軍,讓納粹料想盟軍可能意圖攻取挪威、希臘或羅馬尼亞海岸後,並讓柏林高層深入研究子虛烏有的錯誤訊息「堅忍行動」(Operation Fortitude),將重兵佈署於離英國最近的加萊(Calais)之下,結合英國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、紐西蘭、丹麥等九個國家的盟軍聯合部隊,總共近三百萬名的軍力,決定以多達九千艘各式船艦搭配英、美菁英空降師的方式,力求能搶灘上岸,插旗據點,準備攻克位於諾曼第的五個重要海灘!

今日不可不知:『六月六日斷腸時』諾曼第登陸! (chientewu.blogspot.com)

 

蒙娜麗莎

巴黎當地時間5月29日,盧浮宮博物館正常參觀時段,一名喬裝成老年女性的男子突然從輪椅上站起來,沖向館內展出的《蒙娜麗莎》。 “她”先是試圖砸破保護《蒙娜麗莎》的玻璃。 幸運的是,玻璃足夠牢固。 隨後,“她”又拿出隨身攜帶的奶油在玻璃上開始胡亂塗抹。

這一幕,也讓當時的館內其他參觀者目瞪口呆。 一位目擊者在推特上說,當這名男子瘋狂地用蛋糕塗抹《蒙娜麗莎》時,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 事發現場,更被不少人用手機記錄下來。

為什麼受傷的總是“她”

用“世界上最有名的油畫”來形容《蒙娜麗莎》並不為過。 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·達·芬奇創作的《蒙娜麗莎》,有著“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”之稱。

它也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。 每年,大約有600萬人來到盧浮宮只為看《蒙娜麗莎》一眼。

世界名画《蒙娜丽莎》“遇袭”,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她? (msn.cn)

端午節

端午節,又稱端陽節、龍舟節、重五節、天中節等,是集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。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。仲夏端午,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央,處在全年最“中正”之位,正如《易經·乾卦》第五爻:“飛龍在天”。端午是“飛龍在天”吉祥日,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。 
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。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、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,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,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,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。 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,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;也有紀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。 

琵琶行

白居易<琵琶行>原作《琵琶引》,選自《白氏長慶集》。 行,又叫“歌行”,源於漢魏樂府,是其名曲之一。 《白居易琵琶行》:董其昌書。 他的草書很少,且不甚好。 此卷前人曾說是「筆勢縱橫,神氣飄逸,出入張,素之間。 “他自己說”白太傅(白居易)琵琶行,恨不逢張伯高之,余以醉素筆意仿彿當時清狂之狀,白相似不? “現在看來,此卷雖系學張、素,實則姿態秀逸,筆力不足,仍是他自己的本色。

白居易琵琶行_百度百科 (baidu.com)

羅馬(Roma)

羅馬(Roma)係意大利嘅首都,亦係世界出名嘅歷史文化城市。羅馬市裏面重有梵蒂岡馬耳他騎士團

羅馬城舊陣時係古羅馬帝國嘅首都,最高峰嗰陣有成過百萬人口。自從古羅馬帝國衰弱之後,羅馬城不斷畀外族入侵,最後中世紀時代得番最低兩萬人口。

羅馬城到咗公元756年由羅馬教廷管轄,建立咗教宗國,成為教宗國嘅首都。羅馬喺咁多個世紀都係咁樣嘅形勢,人口一度上升到十萬。

隨住法國大革命,歐洲近一個世紀都處於動蕩狀態,而意大利亦開始逐步統一。1870年教宗國最後俾新建嘅意大利王國吞併,自此成為意大利嘅首都。

羅馬城喺二次大戰後一直都係意大利經濟嘅原動力,人口一度高達280萬人,被稱為「時尚之都」。由於塞車同埋城市污染等等嘅原因,部分羅馬人搬出羅馬城到周邊地區居住,羅馬人口開始緩慢咁減少。

羅馬 – 維基百科,自由嘅百科全書 (wikipedia.org)

清朝名臣:于成龍

于成龍(兩江總督)

于成龍(1617年9月26日—1684年5月31日) ,字北溟,號于山,山西永寧州(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)人。清初名臣、循吏。清順治十八年(1661年),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,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,百姓安居樂業,全力耕作土地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。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,歷任代理武昌知府,福建按察使,布政使、巡撫和總督等職。康熙二十年(1681年)入京覲見,升任江南江西總督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、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,不久便在任上去世。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,賜諡“清端”。有《於清端政書》八卷等著作傳世。
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,三次被舉“卓異”,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,深得百姓愛戴,被康熙帝讚譽為“清官第一”。(概述圖來源 )

寒食節

寒食節,中國傳統節日,在夏曆冬至後105日,清明節前一二日。是日初為節時,禁煙火,只吃冷食。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、踏青、鞦韆蹴鞠、牽勾、鬥雞等風俗,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,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。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。
寒食節起源,據史籍記載:春秋時期,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,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、不離不棄;甚至“割股啖君”。重耳勵精圖治,成為一代名君“晉文公”。但介子推不求利祿,與母親歸隱綿山,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,介子推堅決不出山、最終被火焚而死。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,將其葬於綿山,修祠立廟,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,這就是“寒食節”的由來。
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,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;湯氏改革後,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。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,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。
春秋時期至今,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,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,這一天吃冷食、祭祀、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併為全國所接受。伴隨着歲月的流逝,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,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、廉潔、政治清明的讚許,是千年如一的。 
聯絡我們
message
whatsapp
email